市場上幾乎所有在用的潤滑油都是用基礎油調配而成的。潤滑油基礎油主要分礦物基礎油、合成基礎油以及植物油基礎油三類。礦物基礎油應用廣泛,用量很大(約90%以上),但有些應用場合則必須使用合成基礎油和植物油基礎油調配的產品,酯類油做為滑油高端使用。
礦物基礎油
礦油基礎油由原油提煉而成。潤滑油基礎油主要生產過程有:常減壓蒸餾、溶劑脫瀝青、溶劑精制、溶劑脫蠟、白土或加氫補充精制。1995年修訂了我國現行的潤滑油基礎油標準,主要修改了分類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兩類專用基礎油標準。礦物型潤滑油的生產,最重要的是選用最佳的原油。
合成基礎油
合成基礎油是指由通過化學方法合成的基礎油,合成基礎油有很多種類,常見的有:合成烴、合成酯、聚醚、硅油、含氟油、磷酸酯。合成潤滑油比礦物油的熱氧化安定性好,熱分解溫度高,耐低溫性能好等優點,但是成本較高,可以保證設備部件在更苛刻的場合工作。
植物基礎油
植物基礎油正越來越受歡迎,它具有礦物油及大多數合成油所無法比擬的特點,就是可以生物降解而迅速的降低環境污染。由于當今世界上所有的工業企業都在尋求減少對環境污染的措施,而這種”天然”潤滑油正擁有這個特點,雖然植物油成本高,但所增加的費用足以抵消使用其它礦物油、合成潤滑油所帶來的環境治理費用。
潤滑油的調配是從基礎油開始的,基礎油里加入少量添加劑調配成潤滑油。脂也是使用基礎油為主,加入稠化劑和少量添加劑,形成粘稠的油脂狀半固體。
潤滑油的性能由調配的原料和配方技術決定,由于潤滑油、潤滑脂里主要的成分是基礎油,因此基礎油的檔次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潤滑油的性能。
國際上一般采用美國石油學會(API)對基礎油的分類標準。API把基礎油分為了5類,其中第一類、第二類和第三類是礦物油,第四類和第五類是合成基礎油。
01類油
I類油是溶劑精制出來的礦物油,使用溫度范圍一般在0~65攝氏度,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基礎油。
02類油
II類油是加氫處理(加氫裂化)制取的基礎油,加氫處理之后碳氫分子飽和了,因此抗氧化性增強,顏色比起一類油更清透,價格要貴一些。
03類油
這類油進行了加氫異構化處理,生產出來的油比二類油更為純凈,雖然是從原油中制取而來,但是因為三類油的性能接近合成油,所以三類油有時候也被歸入合成油
04類油
API第四類油是指聚α-烯烴(PAO),能適應的高溫、低溫使用范圍更廣,因此能滿足嚴寒和高溫的應用環境。
05類油
這個分類里常見的包括PAG(polyalkyleneglycol聚醚),磷酸酯(phosphateester),硅油(silicone),酯類油。有時候把這類油與其它類別的基礎油混合以提高潤滑油某方面的性能,例如酯類的清凈能力比PAO要好些,因此調配中加一點酯類使用的時間更長,而PAG則是目前使用得最多的合成油,目前GTL天然氣合成油也為合成油家族增加了一個新選擇。
目前大多數潤滑油、潤滑脂使用礦物油作為基礎油。礦物油是指石油分餾出來的油料,是大自然在千萬年間形成的物質,因為原料充足,所以價格相對較低。但是合成油的性能是“化學家的杰作”,相對來說更卓越,不過缺點是價格相對較貴。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